倾心于肿瘤病因学研究的专家——记我校杰出校友、病理生理学家陆士新院士-米乐平台

 倾心于肿瘤病因学研究的专家——记我校杰出校友、病理生理学家陆士新院士-米乐平台
    今天是:      | 站点地图   
| 米乐平台-米乐网页 | 大医新闻 | 专题聚焦 | 视频空间 | | 人物风采 | 大医校报 | 图说大医 米乐平台-米乐网页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浏览文章    本站米乐平台首页: 米乐平台-米乐网页 > 正文

【字号: 】 【】

倾心于肿瘤病因学研究的专家——记我校杰出校友、病理生理学家陆士新院士

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16-04-01 10:18:26   本文被阅次数:


陆士新是我国著名的肿瘤病理生理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26岁的陆士新从大连医学院毕业,由于品学兼优,被国家选送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学习,1961年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现为基础医学研究所),从事激素与肿瘤学方面的研究。

几十年来,陆士新教授始终在肿瘤病因学领域辛勤耕耘。1971年,为了弄清食管癌的发病原因,陆士新参加医疗小分队来到河南林县。这里几乎家家都有食管癌病人。县里平均每天就要有两人死于食管癌,安阳地区14个县差不多每两个小时就有一人因食管癌丧命。当地人多认为患食管癌是吃“热、硬、粗、快加酸菜”造成的。而陆士新则认为这仅仅是表象,关键要查清当地人的饮用水和食物中究竟有没有致癌物。为了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他与同事们走村串户;为了检测水中的成分,陆士新不辞辛苦,跑遍姚村49个大队,在近5000口井上标上了记号,条件艰苦,他们只能借用公社的一间小屋作实验室。经过检测发现,在当地人的饮用水和食物中致癌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都很高,而且尿中也测出了这两种成分。这个结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兴趣。然而,陆士新并没有就此停步。1973年,他参加了在山西召开的一次会议,会上有人报告吃了发霉萝卜的小鼠发生了肿瘤。会后,陆士新立即赶回林县开始进行霉菌与亚硝胺关系的试验研究。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不少霉菌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胺。在霉菌的作用下,食物分解后胺的含量会增加。亚硝酸盐与二级胺是合成致癌物亚硝胺的原料,二者加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合成亚硝胺,这一结果第一次在国际上被证实了。与此同时,陆士新和同事们还在发霉的食品中分离出一个世界上从未发现过的亚硝胺,这种亚硝胺可以在动物体内诱发肿瘤。这个成果得到一位曾到中国讲学的美籍华人专家的赞赏,他不止一次地对周围的人说:“这一发现是中国人的骄傲啊!”

1978年陆士新赴国际抗癌中心进修。为了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他带着林县的酸菜登上了飞机。此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接连发表了四篇论文,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和每次一样,回国时,他没给自己带多少东西,而是将节省下来的大量外汇上缴国家,并为所里带回来一些实验仪器设备。

这以后,他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方法,多次深入食管癌高发现场,在不同人群中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他发现,高发区人群的膳食和胃液中都含有能诱发动物食管癌的亚硝胺,而且食管上皮病变的轻重程度与胃液中亚硝胺含量的多少密切相关。更令人吃惊的是,这里的人们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亚硝胺的量竟比国外高出很多倍!这足以说明食管癌高发区的老百姓不但体内合成亚硝酸的含量高,而且从食物中吃进的量也很多。

那么,吃进的亚硝胺究竟有没有作用于人的食管上皮而诱发癌变呢?1981年,陆士新开始用人胎儿食管上皮进行亚硝胺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然而一次次的实验结果却总停留在“增生”上,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癌呢?1986年他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三年23万美元的资助,研究食管癌与亚硝胺类化物的关系——能获得美国权威科研机构如此资助的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陆士新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经与亚硝胺共同培养的食管上皮的dna与一些基因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发现,亚硝胺既能把基因激活,又能使抗癌基因丢失。这一重要发现给了他一个重要的启示:让胎儿食管上皮在体外充分接触亚硝胺,使基因改变,根据亚硝胺具有器官亲合的特性,再利用裸鼠没有排斥异体的特点,采取体内外结合,把经与亚硝胺共同培养的组织缝到小鼠的肠系膜上,同时在给小鼠的饮水中继续加入亚硝胺。两个月过去了,裸鼠的腹部上出现了小肿块,八个月后,肿瘤就有蚕豆大了。病理结果证实:诱发的肿瘤是鳞状上皮细胞癌,经染色体分析,它来源于人类组织。陆士新成功了!这是国际上第一次用亚硝胺诱发人食管上皮的肿瘤,从而明确了亚硝胺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国外的专家不得不赞叹:为什么道理谁都懂,我们就想不到去做呢?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创新是陆士新奋斗的目标。他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并获得了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多项科技成果奖,如1978年“霉变食品中一种新亚硝胺的分离与鉴定”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8年“亚硝胺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6年“食管癌的防治研究”获国家“八五”期间十大科技成就奖等。长期的科研经历和敏锐的思维,使陆士新教授总能捕捉到新的肿瘤学研究的热点,早在2003年他就提出国内应开展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在国内鲜有人开展此项研究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收集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多种场合讲解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并以75岁高龄亲自走访有关专家和机构,最终得到重视与支持,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的研究。他的课题组最初在cancerresearch和stemcellanddevelopment杂志上发表的肿瘤干细胞相关论文,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肿瘤干细胞的论文。他主持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有来自国内外的132名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地址选择在了美丽的西子湖畔,金秋十月也是杭州最宜人的季节。在会议期间,很少有代表离开会场,就连分会场也是座无虚席,与会人员都被其全新的研究理念深深地吸引了,很多人都说,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肿瘤干细胞。这次肿瘤干细胞会议不但促进了国内学者的交流,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为普及肿瘤干细胞知识,陆士新教授又组织编写了《干细胞与肿瘤》一书,于2009年出版。他的努力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发展,目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员都在开展此项研究,为肿瘤学研究和靶向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

陆士新教授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院(所)长、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肿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无论是从事领导工作,还是在各种学术机构任职,陆士新教授始终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他视科学研究为生命,他的精神感动和鼓舞着许多人,是一名在肿瘤病因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和令人尊敬的科学家。

(本文根据郭黎平、江沪沪在《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和《中国卫生人才》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整理而成)

  作者:  摄影:  最后更新:2016-4-1 10:18:26

 
站内搜索
最新更新
· 安全生产教育片《生命重于泰山》
· 学校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 学校召开2022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
· 中国共产党大连医科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
· 齐心战“疫” 大医人在行动
快捷菜单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邮政编码:116044 电话:86-411-86110023
米乐网页 copyright  ® 2010 大连医科大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