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事药理学研究五十余年,在科研管理和基础研究、新药研发、新技术新方法创制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对促进我国药理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我校知名校友、神经药理学家张均田教授。
志存高远 耕耘科研
张均田出身于江西赣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医生,良好的家庭和环境的熏陶,培养了他对医学的深厚兴趣。1951年,张均田如愿就读大连医学院,求学期间,他对生理、生化和药理课产生了极大兴趣。大学毕业后,张均田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理学研究,这一干就是数十个春秋。
早在50-60年代,张均田先后承担过抗癌药、防治心血管疾病药物、同化激素和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新药的研究。从80年代初起,致力于抗衰老和促智药物的研究。
为了寻找到人参被称之为百草之王的真相,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开始,张均田就着手人参化学成分以及功效的研究,被誉为中国研究人参药理第一人。他领导的实验室以人参皂苷单体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益智延年”的功效开展工作。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人参皂甙rg1和rb1能改善记忆的全过程,并阐明了它的作用机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rg1的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对成年鼠脑内神经干细胞有促进扩增,繁殖和分化成神经元的作用。他的研究为老年痴呆等神经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并因此数次受邀请参加了国际人参研究学术讨论会并作大会报告,其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肯定和称赞。
在化学合成的天然成分研究中,手性药物均占有重要地位。张均田教授与黄量院士合作,在国内最先开展手性药理学和手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经十几年的系统研究,现已证明黄皮酰胺能拮抗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在六种凋亡模型上有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在stz引起的糖尿病鼠能抑制tau蛋白磷酸化,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会造成神经纤维缠结,在老年鼠、app转基因鼠(世上公认的老年痴呆模型)和糖尿病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鼠,黄皮酰胺均有明显的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并能提高突触效能和结构可塑性,从而证明了黄皮酰胺是一抗老年痴呆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明显的创新性。
张均田教授还首次对从一叶秋碱中提得的l型一叶秋碱和d型一叶秋碱进行研究,药物代谢研究表明,脑内特别是脊髓内的d型一叶秋碱含量高于l型一叶秋碱,消除慢于l型一叶秋碱。这些结果对两种一叶秋碱兴奋脊髓突触反射作用的差异做出了解释,发现一叶秋碱是gaba受体拮抗剂,黄皮酰胺是钾通道阻滞剂,芹菜甲素及其衍生物abp是l型钙通道阻滞济,并导致一些毒性低、作用强的促智药的发现。同时开发和研制成功尼莫地平、曲马多、促醒药等7种不同类型的新药,转让给有关药厂,均成为那些药厂的拳头产品,取得了重要的经济效益。
1983年-1984年,张均田赴日本东京大学药学部考察和工作,回国后致力于建立我国第一个学习、记忆药理研究实验室。在他的指导下,该所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和制造出当今先进的学习、记忆实验仪器,包括回避性条件反射的跳台仪、避暗仪、水迷宫、穿梭箱等全自动装置。学习记忆仪器全部自动化,在许多先进国家也不多见。同时,他还刊登一系列文章和通过讲演在国内推广跳台法和避暗法以及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动物模型,使这些方法成为目前国内研究中采用和引用最多的重要方法。
几十年呕心沥血,张均田教授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计划、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研制成功多种新药,创造出数亿元的经济价值;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刊登sci的近百篇;主编《现代药理实验方法》和新药研究开发系列丛书2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1年,被英国和美国传记中心列为国际上有杰出贡献的领导者和学者。
提携后辈 堪称楷模
张均田教授不骄不躁,始终怀着一颗平和、谦逊的心。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作风严谨,为人师表。为使药理学事业后继有人,他尤其关心年轻一代的发展,十分重视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他努力改善科研条件,使仪器、设备、技术方法达到国外同类实验室相近的水平。对研究生热忱关怀,严格要求,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和工作,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要求他们写论文、综述多多益善,但研究工作必须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与新的见解。他先后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共40余人,一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三人获中国药理学会法国servier奖。
晚年退休后,他仍然坚持上班,为提升和扩大研究成果、培养和提携青年才俊不遗余力。如今,他虽然年已八旬,满头银发,仍然精力不减,乐此不疲,每日勤奋耕耘,拼搏在科研战线上,为中国药理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研究组重视“出成果”、“出文章”、“出人才”,凡是在他实验室工作过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进修人员,都能感受到一种温暖、融洽、团结的气氛和严谨、刻苦、创新的科学作风。张均田身体力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为年轻科学工作者做出了榜样。无论他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与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讨论学术问题,了解每个人的思想、生活,特别注意对青年学者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他平易近人,热心帮助每个向他寻求帮助的人,许多从远方到北京的年轻学者慕名拜访或求教,他都热情接待,让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老一代科学家的殷切期望。尤其在患病行动不便时,他仍能坚持不懈地工作,令人感动。
他热情支持研究生毕业后出国深造,并鼓励他们学成归国报效祖国。他曾赋诗鼓励他的学生们:“海深可丈学无涯,不输碧眼绽奇葩。故乡情暖江河美,愿君早日踏归程。”表达了他的心情和愿望。他在国外的学生,经常给实验室寄来各种生化试剂、质粒、抗体、细胞株,时刻关心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关心恩师的身体健康。他不仅鼓励青年科学家走向科学前沿、走向国际,自己也身体力行,为青年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为青年科学家的进步创造条件。由他和国际药理学联合会原主席瓦努特教授共同发起组织的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对调动我国青年药理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培养和发现人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身兼数职 相得益彰
张均田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药理学报》杂志副主编、《中国药理学通报》副主编、《药理学报》编委、《生理科学进展》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神经科学》名誉主编、《中国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编委、《医药导报》杂志顾问、国家新药研究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评审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委、北京市专家顾问委员、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和山东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等。张均田教授担任的社会兼职,使他能为学科的发展、研究所的发展、学会的不断壮大而贡献力量,对此他深感欣慰。“对个人业务提高,道德、人格、操守的培养提高均有莫大好处,管理工作与研究工作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他如是说。
回首张均田八十余载的人生历程,奋斗不止、奉献不息,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的大家风范和学术风骨,是值得后辈学习的楷模,也是后辈努力做好工作的精神动力! (本文根据《科学中国人》、《海峡科技与产业》、《中国科技财富》等杂志的相关文章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