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裕,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带头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普外二科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副主任委员、大连市医学会普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大连市分会和辽宁省分会理事、辽宁省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终审委员、欧洲消化外科协会会员等社会兼职。
技术精湛 大公无私
王忠裕教授曾师从于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陈淑珍教授,专攻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毕业后,他谨遵恩师“诚信、踏实、向上”的师训,在临床工作中以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92年刚刚被省教委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他,开始担任普外科副主任并主管一个治疗组工作,他深知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救死扶伤义务要求他不仅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实践,为此,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普外科常见疾病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断与处理。除了日常临床工作以外,他还十分注重开展临床实用新技术,近几年他带领科室开展了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部分十二指肠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部局部切除治疗壶腹与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右腹腔神经节切断治疗晚期壶腹周围癌顽固性腹痛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更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从医27年来,他主持或参加了万余例大小手术,用丹心仁术为无数个患者托起生命的绿洲,受到医院、病人及家属的好评,媒体也多次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除了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以外,王忠裕教授还十分注重传、帮、带,一方面能够虚心地向老教授和有特长的医生学习,增长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能够耐心地指导年轻医生更好地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科室迅速成长为一个业务精湛的科室,多年来成功地完成了数万例手术,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在完成本院工作的基础上,王忠裕教授还能帮助基层医院解决医疗难题,如处理腹部外伤致大血管破裂、解决术中胆管意外横断、抢救术中大出血等,类似这样的事情究竟有多少次,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只要有了这样的事情他都会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入。他先后被授予辽宁省第一批百千万人才千层人才、大连市医药卫生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大连市政府模范卫生工作者、大连市政府优秀专家、大连市安全行医先进个人、大连市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称号。
勤恳执教 诲人不倦
多年来,王忠裕教授坚持传承并发扬着大医的优良传统,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从1980年他开始指导本科生临床实习;1992年开始为大专生、本科生进行课堂教学;1994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无论哪一个层次的教学工作,他都十分认真,唯恐误人子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他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多年来共指导了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研究生7名。已毕业的4名博士研究生中,有2人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大连医科大学优秀毕业博士研究生论文。他还应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邀请,参加了陈孝平主编《外科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七年制教材)等三部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于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他被学校授予“大连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悉心钻研 成果丰硕
创新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精髓。在这样信念的指导下,王忠裕教授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开始了一个个大胆的尝试。几年来,他先后主持12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1项;辽宁省科技厅课题3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3项;大连市科技局课题3项。获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辽宁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1项;获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王忠裕教授还积极参与了《中国误诊大观》等9部医学参考书或工具书的编写工作,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华外科杂志》等10余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3篇,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62篇。这些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多篇论文被他人撰写论文时所引用。
在勤于奉献的同时,王忠裕教授也拥有了众多的收获,他先后被聘为《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10多家医学杂志的编委或特邀编辑。还被授予大连市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标兵,大连市医药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大连市政府“111”工程青年科技人才,辽宁省政府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这是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先生的一句名言,一直以来,王忠裕教授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同时也以此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对物质生活多一些‘知足’,对工作事业多一些‘知不足’,对知识学问多一些‘不知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有质量,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生的社会价值。”王忠裕教授如是说。
本文刊登于《大连医科大学校报》479期